浅谈绿色社会工作

发布时间:2024-01-09 16:46:35   来源:  小9直播体育/最新资讯

  6月的深圳多雨,路边的花草树木像刚洗完澡,精神抖擞的样子。会场的布置也很用心,所见之处,一片绿意,很符合会议的主题。

  活动中,也见到很多新老朋友,大家在这个新领域做了很多探索与实践,每个创新的成果都值得点赞,就像这雨后的花草充满了生命力。

  近几年,同行们不断探索开拓,像雨后春笋涌现了新的领域,我们时不时就会听到一些新的名词,然后有些好奇:原来这也跟社会工作有关?

  当听到“绿色社会工作”,作为深圳一位普通市民以及社会工作者,个人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谁不喜欢花花草草呢?它们有天然自愈的力量,每一个人都会有直接的感受。同时,环保、“双碳”目标等宏观层面议题也是跟人们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中国式现代化”里也提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质要求。

  那么,什么是绿色社会工作?我也请教了现场的各位老师,大家都反馈,这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暂时都还没有比较明确的界定,有待社会工作理论专家的研究成果发布。

  经目前有限的资料查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外文译著《绿色社会工作:从环境危机到环境正义》,本书从社会工作视角重新审视了环境问题,探究了“绿色社会工作”这一概念,以及其在解决贫穷和各种各样的形式的结构不平等问题、促使有限资源的公正分配等问题时所发挥的作用。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慢慢的变多人从农村走进城市生活,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便捷性得到极大提升。而这些推动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与破坏。环境保护早已上升到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共同体不可回避的议题。

  过往的社会工作较多侧重在临床微观的个案服务,社群互动的小组工作,或者某个社区的治理及营造工作。虽然社会工作者一再强调“人在环境中”,不过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所考量的“环境”层次及外延还甚少上升到整个社会及自然生态的格局。

  而有些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能解决的。需要更具前瞻性与全局性的视野,才能看清问题的全貌,为提出解决方案提供更系统的思路。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高山流水 音乐: 赵晓霞 - 中国民乐大师纯独奏鉴赏全集:古筝

  既然关注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那么,绿色社会工作首先是关注环境保护的,其工作的目的不能破坏环境,具体的做法主要体现为:

  一是,节能减排。如果做这个工作消耗的能源超过所得到的成效,或者这个工作出发点很好,但是引发了别的问题(特别是破坏环境的问题)出现,那这个工作可能就不叫做绿色社会工作了。

  二是,注重生态平衡。在环境的系统中,每个个体与环境系统环环相扣,各自有其生态位,切忌武断的做法,以免引起负面的连锁反应。即使有现代科学的、专业的理论指导,也要三思而后行。

  社会工作者所开展的工作发挥直接服务与辅导的功能,不过,更需要从“助人自助”的理念出发,促进问题有效解决及工作成效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

  比如,当服务结案,社会工作团队撤离时,服务成效仍旧能持续。从“输血式救助”转变成为“自我造血式”的良性发展。

  “多元,包容”本来就是社会工作的理念,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环保工作中普遍重视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包含的基因,及其赖以生存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ECO多样性3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不仅对改善生态环境有极大作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科学研究也有重大的意义。比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保持自然和物种多样性的完好无损,可保护我们免受大流行病的侵袭。在某种情况下,宿主物种的多样性越丰富,越能够更好的降低疾病的风险,这称为稀释效应。同时,人类的疾病可以在其他物种的身上找到解药或者密码。

  社会工作的多元性可以表现为:文化的多元性、价值观的多元性、资源的多元性、解决方案的多元性以及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等。

  社会工作增能理论指出,之所以处于弱势状态,是因为内在缺乏生活能力、表达自我价值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控制公共生活各领域的能力;外在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及环境障碍导致。

  改善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分别从个人(强调提高自我形象、重获对自己生命控制的信念)、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建立起与别人共处的能力)和社会环境(强调通过学习去争取社会资源的平均分配,赋予组织、公民参与社区决策的机会)三个层面来开展赋权理论的实践。

  因此,绿色社会工作更加需要着力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态系统。就像一个种子,只要给予足够的土壤、阳光、水分,它就会生根发芽,静待花开……

  (1)个人层次:全人视角的身心灵系统,关注个体的生理、心理与心灵的健康。

  (2)社区层次:服务对象生活环境改善;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与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的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治安、卫生、垃圾分类等议题)

  (3)区域层次:关于区域性自然灾害对居民的影响;破坏环境卫生与安全的不文明行为;全域自然博物教育;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与行动;区域公共活动的居民参与等。

  (4)国家层次:“双碳”目标,2020年,我国明白准确地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全球层次:关注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气层破坏;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由于不平等的权利动态以及资源分配不公导致掠夺与侵害等议题。

  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大多人类处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大家对于土地有极大的依赖性,生于斯长于斯,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各地人们都有与大地、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绿色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体现在地性,在本地的土壤中,回归在地的文化母体,吸收本土的文化渊源与传统智慧,为工作开展提供原生的力量。利用在地的资源解决在地的问题。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道德经,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人法地:人在大地上诞生繁衍生息,人所处的环境就是大地,而大地就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人要依照大地的规律而生存。

  地法天:地处在天之下,没有天就没有地,大地接受着上天电闪雷鸣的警示与阳光雨露的滋润。

  天法道:上天及气候的变化受到整个环境系统的互相影响。良性的环境系统有其运行规律,人不能肆意破坏。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直指大自然的意思,是指自己的样子。那么,道来自什么地方?这个规律从哪来?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法它自己”,遵循自己的规律发展。也就是这一个规律可以自我循环,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