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及修复措施

发布时间:2023-11-06 22:23:14   来源:  土壤环境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治理难度比较大,其中土壤污染防治和修护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多种不同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视力度。基于土壤污染隐蔽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一定要制定合理土壤污染治理措施,为地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结合土壤污染的详细情况正确的选择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切实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全方面分析土壤的总体情况,改善土壤污染现状,达到良好的土壤污染控制效率。

  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应该从持续发展的方面出发,并且全面勘察和了解周边生态环境的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同时,土地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建立精细化管理工作模式,以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对土壤污染来管理,制定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防治措施,提高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速度。

  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开展前技术人员应对土壤污染情况做仔细地了解,从而制定合理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污染物质得不到合理的处理,人们的胡乱排放导致污染物质渗透到土壤中,使得土壤遭受严重的污染。跟着时间的推移和理化性质的改变,土壤污染的程度会增加,并且土壤的质量会下降,直接影响土地的生产力。随着时下人们对土壤生态环境研究力度的增加,更多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方法被利用,使得土壤的整体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这对植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助。土壤污染物大部分是通过土壤植物和土壤进行结合的,这种情况下土壤本身的性质会发生较大的转变,导致植物功能的协调性下降。例如,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后,重金属污染如果出现超标的问题就会长期留在土壤中,仅仅依靠土壤自身的修复无法将土壤中的重金属降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部分重金属就会被植物吸收,停留在植物内部,如果人们食用了含有重金属的植物,重金属就会停留在人体内,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污染物质进入土壤的主要方式是灌溉污染,水资源灌溉的过程中土壤污染的程度比较大,如果废气等得不到合理的处理也会增加土壤的污染程度。例如,酸雨等有害化学物质进入土壤后就会导致土壤受到严重的影响。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同样会导致土壤受到严重的污染。有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再加上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视能力会比较低,直接阻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污染物质进入土壤以后土壤的整体性质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因此导致植物的生长受一定的影响,植物功能出现严重失调现象。例如,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以后微生物不能将污染物质全部降解,间接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就目前的情况看,污染物质进入土壤的主要方式以下几种:第一,灌溉污染,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水资源会被严重污染,然后通过水资源进入到土壤中,造成土壤被严重污染。第二,废气自然沉降到土壤中,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例如,酸雨的降落。第三,有害化学物质的不当处理,造成大量化学物质渗漏到土壤中,给土壤带来难以降解的污染。第四,农田灌溉的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等污染物质,增加了土壤被污染的可能性。

  首先,在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具体操作标准做好相关控制工作,确保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实施。然而,根据目前的形势,在土壤污染防治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控制问题,其控制基础薄弱,严重阻碍了土壤污染治理的顺利开展。同时,土壤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涉及面广,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土壤修复的难度。在进行土壤污染控制时,应建立健全污染管理机制,但许多地区的污染情况不同,一些地区采用别的地方的土壤污染控制模式,导致管理方案的实用性较差。通过对当前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的调查,发现当前土壤污染监测不足,缺乏专业监督和技术人员,导致土壤污染治理不力。一些技术人员在进行土壤污染治理时,没有严格遵循具体的操作的过程,不利于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其次,在土壤污染控制和修复过程中缺乏科学技术支持,影响了治理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土壤污染控制技术更新较快。在工作过程中,技术人员没有根据土壤周围环境的特点合理匹配管理方案,对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案的制定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完整的技术体系,导致土壤环境保护需求难以实现。在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时,技术人员的专业方面技术水平相比来说较低,增加了土壤治理的难度。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没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各个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性比较差,从而增加了土壤污染物质处理的难度。实际在做的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比较低,管理机制和联动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不够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建立时各项管理制度严重缺失,导致各部门工作的开展难度比较大。部门机制建立时存在严重的交叉问题,并且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力度不足,极度影响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效率。例如,农田地区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时,地方部门与环保部门信息沟通不及时,严重阻碍土壤污染工作开展的效率。有些地区使用的土壤防治方案与真实的情况不匹配,直接引发土壤污染难以得到更优秀的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开展过程中资金利用率比较低,大部分治理工作开展的力度不足,进而影响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的有序开展。

  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复方法很多,其中电修复技术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该技术无需投入太多成本,简单易操作,拥有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在使用电修复技术时,技术人需要根据土壤污染情况将处理设备插入土壤中。设备在土壤中形成连接电流,通电后污染物向电极移动,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电修复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中,处理效果非常明显。电极通电后,水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更有助于有机物的流动。为了更好的提高土壤污染治理的效果,技术人员可以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的络合剂,实现金属相匹配。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在实际运行中,技术人员应调整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以确保维修效果更加突出。

  植物修复技术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污染物处理技术。在处理过程中,该技术的应用相对安全,修复效果越来越明显。植物修复主要是通过植物吸收和降解来处理土壤污染物,及时将污染物排放到土壤中,并将污染元素吸收到植物体内,以此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在土壤污染的修复和治理中,如果污染物转化为气态物质,会导致二次污染,增加污染程度。因此,技术人员应做好对土壤的实时监控,以便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按照土壤污染修复计划的要求完成所有部分的工作。不一样的地区设定的污染物处理目标不同,这就要求技术人员严格遵守土壤污染物处理的原则,提高土壤污染物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化学修复主要是采用化学提取法和化学改良法。化学萃取主要是通过液相操作将污染物转移到其他区域,以确保及时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改善土壤。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化学修复方法的使用需要高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一定严控各种化学萃取剂的添加量和顺序,避免土壤二次污染。综合分析土壤结构分析,根据调查的最终结果选择土壤改良剂。例如,我们大家可以选择使用硫磺粉和石灰来改善土壤。我们应该控制硫磺粉或石灰的用量,以避免抑制植物生长。在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能够准确的通过污染物的类型选择修复方法,并从污染物的整体形态结构中合理转化。

  生物修复技术也是常用的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生物的功能实现对土壤污染物质的消除,从而使得土壤恢复原有的状态。例如,土壤重金属修复时应该对其效果进行检测验证,并且利用真菌侵染植物根系从而发展成共生体,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不受影响,降低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真菌可通过有机酸的分泌对重金属进行活化处理,以此来实现离子交换的目的。采用生物修复技术时,技术人员必须对土壤环境做多元化的分析,从而找到比较合适的生物种类,发挥生物修复技术使用的最大效果,提高土壤处理的整体效果。

  在土壤污染防治过程中,要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管理和控制,结合土壤污染的旁边的环境,调整土壤环境管理和控制方案,制定科学可行的管理模式,提高土壤处理的效果和质量。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要做好土壤污染防治环境调查工作,加强技术上的支持和资金支持,为土壤污染防治的发展提供保障。开展不一样的行业和不一样的污染防治方法,考虑技术与成本的协调因素,使土壤修复产业蓬勃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逐渐完备生态环境和资源管理体制,搞好城乡规划,提高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和关系,根据具体生产要,制定更加科学的土壤污染生态修复方案,防止出现形式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在区域内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促进各类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进,也能够最终靠恢复试点的方式提高实际应用水平。在土壤污染防治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做好相应的准备,现场解决土地污染问题,确定污染物类型。政府有关部门要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根据真实的情况制定应对方案。针对土壤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区域特点,提出有效对策,逐渐完备技术实施模式,促进土壤污染防治的科学进步。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改善土壤污染状况是当前人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制定完善的土壤环境治理方案,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协调各工序的工作内容,确保土壤治理工作更好地开展。有效引导和调动各部门力量,实现市场准确定位。同时,要选择正确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优化和创新,提高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加强全过程监督,考虑和权衡优缺点,提高土壤修复效果,促进中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谷庆宝,张倩,卢军,等.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J].环境保护,2018,46(01):14-18.

  [2]高阳,刘路路,王子彤,等.德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研究及其经验借鉴[J].环境保护,2019,47(1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