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引

发布时间:2023-10-14 02:37:33   来源:  土壤环境

  本指南规定了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技术方面的要求,用于指导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的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地方财政或其他资金支持的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可参照本指南。

  在前期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目标,正确选择治理与修复技术路线、工艺流程与参数,合理确定治理与修复周期和成本等。

  综合考虑治理与修复目标、治理与修复技术处理效果、周期和成本等因素,结合当地条件,合理选择可行有效的治理与修复技术,因地制宜制定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实施方案,确保实施方案经济可行、技术可操作。

  确保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施工安全,防止对实施工程人员、周边人群健康产生危害及对生态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实施方案最重要的包含项目背景、编制依据、治理与修复范围和目标、技术比选、工程方案、项目管理与组织实施、劳动保护消防与节能、经费预算、效益分析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内容。

  介绍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及环境概况。自然概况包括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地质等情况;经济社会概况包括行政区划,相关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产业体系和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定位等;环境概况包括区域内主要污染源类型、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土壤污染成因及变化趋势。

  (1)土壤污染现状及其危害。简述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包括土壤污染物种类、来源、污染物含量、污染范围、污染区分布、污染源状况等;周边居民感受以及土壤污染对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等。

  (2)项目的代表性。简述项目的污染类型代表性、拟采用的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可推广性。阐述项目的实施对本地区和全国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具有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3)与政策的符合性。简述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设计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的符合性,明确项目在相关规划中的地位,是不是满足本地区社会民生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要求。

  (4)项目紧迫性。从土壤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项目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等方面阐述项目实施的紧迫性。

  法规、政策文件、规划(计划)、标准和技术规范、前期土壤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报告及评审意见、项目建议书等。

  简述项目前期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基本情况,包括调查时间,调查范围;采样布点方案、采集样品种类和数量;检测指标、检测的新方法、检测结果;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结果等内容。

  根据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范围,包括四至范围、深度和土方量(附图件)。

  根据前期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和标准及现阶段经济和技术条件,用定性语言与定量指标描述项目应达到的治理与修复目标。并依据拟选择的治理与修复技术类型,明确能评估土壤治理与修复效果的指标。

  若以去除土壤中污染物为目的,应提出治理与修复后土壤中污染物全量指标和全量变化指标,并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和当地土壤环

  境背景水平论述其合理性;若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活性为目的,应明确土壤污染物有效量指标及其测试方法、有效量变化指标;若以阻隔污染物为目的,应提出阻隔设施应达到的有关标准的要求。同时,治理与修复过程中产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音的,应执行有关标准等。

  简要介绍当前国内外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案例,包括技术要点、应用的条件与限制因素、治理与修复成本、周期等。

  结合项目土壤污染特征、土壤特性、地块条件等,考虑治理与修复目标、治理与修复技术的效果、项目投资和运行成本、治理与修复周期、施工安全等因素,选择适宜可用的治理与修复技术。

  原则上鼓励采用适合原地或原位治理与修复方式的技术。选择治理与修复技术应该按下列优先顺序:国内外有成功工程应用案例

  的技术、中试试验成功的技术、小试试验成功的技术;当现有资料和案例不能完全说明该技术是否可行时,应通过相关试验或技术测试证明拟选技术的可行性。

  在技术筛选的基础上,考虑土壤污染程度,治理与修复目标、成本、周期、效果和工程条件等因素,至少形成2套关键技术或技术组合模式,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的优点和不足,推荐一套相对优化的方案。方案中应考虑固体废弃物清理和废水、废气处理等内容。

  工程方案包括工程概述、主体工程、配套工程、主要设备、环境监视测定计划、二次污染防范和安全保护措施等内容。

  (1)工程规模。简述工程占地面积、治理与修复分区、不同治理与修复技术和各项工程(永久工程和临时工程)的位置和占地面积、工程量和工程周期、运输线路、临时建筑物或构筑物等内容应

  平面布置图应采用适宜的比例尺(一般应为1:2000~1:10000),符合图式图例规范,图斑的边界和图例要清晰。如项目区及周边涉及水系和道路,也应在平面布置图中标示清楚。

  (2)工艺流程。详细的介绍工艺流程和具体步骤,包括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的最大的作用和工程量、工艺与参数。从材料、设备、对土壤的处理流程和管理措施,到污染物的去向、最终污染介质的处置、土壤的再利用等,都应在工艺流程图中表达清楚。

  主体工程内容有废弃物的清理与处置、污染土壤的清理挖掘、暂存和运输、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工程运行与维护等。

  (1)废弃物的清理与处置。若污染地块中存在或治理与修复过程中残留化学物质等固体废弃物的,应按固体废弃物的类型和性质,明确固体废弃物的清理、收集、储运、处置方案。另外,还应明确治理与修复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的收集、暂存和处置方式。

  (2)污染土壤的清理挖掘。若采用原地异位处理的地块,应明确地块内土壤清理挖掘方案,包括清挖范围、深度、清挖顺序、清

  (3)暂存和运输。污染土壤需要转运的,应明确污染土壤暂存和运输方案,包括地块内临时堆场、地块外堆场的位置、运输车辆的规格和数量、运输路线)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应包括永久工程(如填埋场)和临时工程(如堆场、污染土壤处置场、临时道路、临时仓库等)。从节约用地、保护自然环境、与整体发展规划匹配符合性、自然条件适宜、经济可行、二次污染防范等方面,阐述选址的合理性。

  (5)工程运行与维护。根据选择的治理与修复技术工艺,提出工程运行与维护的具体措施。

  明确需要购买或租赁的设备清单,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和数量等。

  环境监测最重要的包含治理与修复全过程跟踪监测和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监测。监测计划内容有监测介质、监测布点、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的时间节点或工程节点等。

  监测关注的环节应包括对项目本身治理与修复效果和治理与修复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监测介质除了土壤外,还应包括施工区的径流水、周边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如涉及挥发性污染物,还应对地块及周边空气进行监测;监测项目以治理与修复的目标污染物为主,同时还应监测能评估治理与修复效果的其他污染物指标。如果治理与修复过程中有废水和废气排放的,也应对其进行监测。治理与修复后如需长期监测的,应制定长期监测方案。

  二次污染防范措施应包括保护清洁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质量和声环境、和防止污染扩散的所有措施。

  安全保护措施应包括实施工程人员职业健康保护措施、对周围居民的警示和安全保护措施、以及对治理与修复范围内构(建)筑物、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的保护的方法等。

  结合总体要求和工程特点,至少提出项目管理的总体方案和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

  项目管理的总体方案至少应包括:前期准备计划、勘察设计、设备材料采购计划、治污设施建设规划、治污设施运营实施计划、进度保障措施等。

  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至少应包括:总体施工流程计划、各施工区运营计划、工程建设及实施重点等。同时,提出工程施工具体时间计划安排,施工工期安排(并附项目实施进度表),分析实施过程中有极大几率会出现的问题及相关的应急预案等。

  简要说明污染物的毒性、治理与修复过程中人体与污染物接触的环节、对实施工程人员的培训和防护设备的配备、采用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等。

  简要分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几率存在的火灾隐患和重点消防部位,包括消防标准、火灾隐患分析、防火等级、消防设施及工程设计等。

  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是否受当地节能减排目标的限制。阐述拟建项目为优化用能结构、满足有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等。

  经费估算依据采用单价乘以工程量的合价法。估算价格一般都会采用当前的静态价,也可考虑动态价格。应说明有关单价和税率采用的依据。总预算应包含详细的计算过程,并附总预算表。

  采取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从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说明项目实施后对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重点说明环境和社会效益,如受益人口,对环境质量改善、公众健康、社会稳定及就业等方面的影响等。经济效益可从土地资源增值及开发利用产生的经济拉动作用等方面阐述。

  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有关技术操作不当导致治理与修复效果或二次污染防治效果不佳等风险。

  社会风险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受到周边居民或媒体的高度关注,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对项目顺利实施带来影响的风险。

  承担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任务的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营业执照、资质证明,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