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毒地”背后:土壤污染修复难题何解?

发布时间:2024-02-15 01:14:50   来源:  土壤环境

  ,让“毒土地”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多年来,无论是早期的北京宋家庄地铁施工中毒事件还是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中毒事件,“毒土地”始终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中国经营报》记者正常采访获悉,目前我国围绕土壤修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产业支撑体系,但行业内小微企业居多,任旧存在一定的发展提升空间。

  “一般来说,涉及到工厂的难点大多分布在于有机物和重金属两个方面。”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阶段,技术并不是制约我国的难题。”

  公告显示,2016年,陆家嘴指定控股子公司佳湾公司和佳二公司(通过信托计划)组成联合体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联合竞得苏钢集团挂牌出让的绿岸公司95%股权,绿岸公司名下的主要资产为位于苏州高新区苏通路北、苏钢路东的17块土地使用权。2022年以来,陆家嘴及各方环境调查确定绿岸公司名下14 块土地存在污染,且污染面积和污染程度远超苏钢集团挂牌出让时所披露的污染情况。

  11月10日,苏钢集团发布情况说明。说明中提到,2022年,联合体方与苏钢集团方面都同意委托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南京环科所对地块污染情况做了详细调查。有关根据结果得出:已有居民入住的14、15号地块、已开发建设的8、9、12、13、16号地块和未开发建设的7、11、17号地块,属可安全利用地块;焦化区1、2、3、4、5、6号和非焦化区10号地块(其中仅2号地块已开发建设),经治理修复后可安全利用。

  记者梳理公开信息获悉,2004年,北京宋家庄地铁站施工期间,三名工人出现中毒征兆。涉事地点是北京市丰台区的一个农药厂,出事之时该农药厂已经废弃。2015年,常州外国语学校搬到新校址后,很多学生身体出现不适,经检测,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出污染物。而学校附近曾是三家化工厂。

  记者注意到,随着城市化进程,原本处于城市边缘的化工厂、钢铁厂等面临搬迁。在搬迁之后,空置土地则大多被转作他用。

  一位从事土壤修复的人士向记者表示:“这样的空置土地会根据当地的后续规划另作他用。例如,用作建造住宅或者改造为市政公园等。土壤经过修复后,经过环保等部门检验符合规定标准,才能够继续使用。”

  记者注意到,工矿企业污染物无序排放是造成建设用地和周边土壤污染的根本原因。其次,地下储罐、地下管线泄漏,生产设施的“跑冒滴漏”,以及突发的环境事件都会对工厂生产土地造成污染。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屡见不鲜,众多事件使得民众逐渐意识到‘毒地’的危害。以污染事件为开端,引发民众对土壤污染危害问题的觉察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管理措施缺失的反思。”业内人士说道。

  2021年年底,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提到,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体系尚未根本改变,部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高位。其中,局部区域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污染地块违规开发利用风险依然存在,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防治有待加强。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2.22万亿元。

  从2011年约3700亿元到2022年约2.1万亿元,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年均增长率约20%。根据产业调查数据测算,预计2021年~2025年,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5年环境治理营收总额有望突破3万亿元。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企业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报告》显示,2022年参与调查的超过1.5万家重点企业中,大规模的公司占比仅3.1%,中型企业占比24%,小微型企业占比约73%。

  涉及到土壤修复领域,E20环境平台标讯采集系统E标通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共计成交土壤修复工程类项目244个,较2021年同期减少240个项目,中标金额约71.34亿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33.03亿元。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曾表示,从固废行业来说,传统市场增量已经基本饱和,产业已经没有舒适区,企业按照原来的路径、商业模式、融资模式、经营模式去经营已经非常困难取得发展了。另外,确实有很多新的需求,比如农村垃圾处理、土壤治理等等,但它属于非市场性需求,支付压力很大,危机四伏,企业难以选择。

  “一般来说,涉及到工厂的土壤修复难点大多分布在于有机物和重金属两个方面。”业内人士说道,“目前阶段,技术并不是制约我国土壤修复的难题。在土壤修复过程中,有很多办法能够使用。通常情况下,会根据土地的污染情况,以及土地面积来确定具体方案。甚至一些项目在招标的时候,土壤治理的初步框架就已形成,而修复公司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具体方案。”

  记者了解到,当前土壤治理公司会采取原位修复的方式,在原址通过化学氧化、热脱附、原位解吸、气相抽提、土壤淋洗以及固化稳定化等修复技术进行土壤修复。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土壤,则需要采用异位修复技术,通过挖掘和异位处理处置技术对土壤做修复。业内的人表示,大规模土壤修复过程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一家从事土壤检测的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多年来,“毒地”情况在国内环保意识提升之后,已经并不显见。“我们在对土壤进行仔细的检测过程中,会对各项理化指标、重金属、无机物、有机物和二噁英等对人体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影响的物质成分进行仔细的检测。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土壤处理之前进行仔细的检测,并在土壤修复后再次进行仔细的检测,各项污染物达标后,土地才可以用作其他用途。”

  比如,位于天津市北辰区的原天津农药厂于2000年停产、2010年退出。该地块占地面积达691.6亩。2019年10月真正开始启动土壤修复治理。项目施工方为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工修复”)。

  据方面介绍,该项目中标合同额17.27亿元。项目存在四大特点:其一为面积广、深度大,修复体量大;其二为污染因子多,土壤修复目标污染物21种、地下水修复目标污染物5种;其三为污染分布不均衡,不一样的区域和不同深度污染物交错分布;其四为项目周边人口密集度较高,二次污染防控标准高,因此对于修复工艺选择及现场监督管理有更高标准的要求。

  针对上述难点、特点,该项目大规模综合运用原位热脱附、原位化学氧化(高压旋喷、浅层搅拌)技术顺利完成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