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六)

发布时间:2024-06-20 00:22:51   来源:  市政环境

  近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开的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节点,涵盖湖泊、湿地、河口、江心岛、沙漠、矿山、退化土地等多种类型,以及自然保护区、流域、海岸带与海岛等多类区域。这些案例充分总结了地方工作实践亮点,梳理凝练了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术模式和科学举措,在统筹管理、体制机制、资金筹措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具有示范借鉴意义。我们特推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栏目,介绍其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2017年4月,习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品质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南宁市牢记习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全力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但因矿山早期粗放式的开采,造成高陡边坡,稳定性差,存在危岩、崩塌、滑坡等地质安全问题;因90%以上的矿山为露天开采,遗留的矿坑多达300多个,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形成大量“生态疤痕”,土地利用效率低;地处喀斯特岩溶地区,土层浅薄,生态脆弱,早期无序开采造成石漠化加剧等原因,导致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生态问题突出。为实现“两山转化”,南宁市紧抓“迎接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机遇,以园博园承办“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为抓手,将顶蛳山公园基址现存的16个废弃矿坑纳入园博园建设范围,面积约525亩,总投资约9823万元。通过“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等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方式,根据矿坑的空间分布和功能分区,将16个矿坑划分为6个矿区,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矿坑花园,使遗弃矿坑“重获新生”。

  南宁园博园矿坑花园生态修复项目,前身为露天采石场,开采前现状地类以林地、小型山丘为主,遗留下来的废弃矿坑生态问题严重:

  (一)破坏地形地貌矿坑开采前以小型山丘为主,地势较为平坦,矿体露出于地表,采用露天开采,导致地形地貌、植被破坏。处处可见山体破损、表土,岩石风化,与周边自然环境极不协调。

  (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露天开采对山体外部的直接破坏,造成地质不稳定,易发生山体滑坡、甚至是山体崩塌。经勘察,崖壁最高高程达到105.47米,最大高差达42.80米,崖壁长度最长达907米,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安全风险隐患,极易诱发地质灾害。

  (三)破坏地下水资源早期开采破坏了地下水、含水层结构稳定性,引起地下水位和矿山地质环境的改变,水体不能够达到循环状态。矿坑水位一直上升,导致难以提供有效的水文数据作为矿坑生态修复的数据支撑。经多次监测,矿坑内部最大现状水位地面已达高程71.78米,并仍持续上升。

  (一)低影响开展生态修复项目本着“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等低影响开发的建设理念进行设计,实施近自然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修复方式,对现有的山水格局进行保护和梳理,发挥废弃采石场特色鲜明的地貌肌理优势;挖掘凹陷矿坑形成四面围合或者局部围合的独特空间所具有潜在的景观和休憩价值;利用矿坑地处水量充沛、自然恢复的丰富植被等有利条件,通过保护、保留、修整、修复等策略实现以最小的工程呈现最自然的修复效果,保留原有自然山水原貌达43.4%。

  (二)针对矿坑特色定制改造坚持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规划设计理念,在充分的利用现状矿坑崖壁、峡谷、深潭、工业遗存、自然恢复的植被系统等景观资源基础上,使矿坑花园既留有痕迹、有沧桑感,又注入新的功能与活力,最后形成主题鲜明、特色明确的矿坑花园。

  一是通过清理矿坑碎石,崖壁修整稳固,保留矿坑山水风貌;二是采取人工干预结合自然演替的植被恢复,自然人工结合的生态修复手段;三是结合现状条件和原始工业遗迹,适当增设人工构筑设施,不破坏矿坑的原始风貌,传承记忆。四是建设大小不一、高度不同平台、栈道、廊架等,通过恰当的“介入”途径与场地环境相融合,提供丰富、安全、惊险、刺激的游览体验,创造强烈的吸引力,以最小的干预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游览功能。

  矿坑花园以六个不一样的矿坑作为艺术、生态、旅游等多重体验的载体,设计结合本地特色,赋予每个矿坑独特的气质。游人进入矿坑花园,依次体验险峻屹然的峻崖潭,展现亚热带丛林和瀑布景观的飞瀑湖,展示工业记忆和园艺花卉的台地园,展示自然岩石及岩石植物景观的岩石园等,感受自然野趣、欣赏悬崖景观的水花园以及体验山水风韵和三角梅海的落霞池。

  (三)融入文化和教育功能,保护传承采矿业文化遗产保留矿坑周边遗留的锈迹斑斑的料仓、破碎机、传送带等全套采石设备,作为人类采矿业历史和破坏环境的见证,生机勃勃的植物与锈迹斑斑的机械形成有趣对比,展示采矿业发展变迁的历史印迹,达到延续场地采矿记忆、保护和传承采矿业文化遗产的目的。设置契合园博会主题的科普展示体系,提取本土文化要素融入景观环境设计,创造独具特色的矿坑生态修复文化,让游客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受损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与影响,引发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与思考,并得到直观、深刻的体验和教育。

  (四)坚持政策助推,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南宁园博园建设及矿坑修复工程与南宁城市布局、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等工作统筹结合,充分的发挥政策优势。一是推动矿区修复利用的同时,完善景区周边配套设施,合理地布局城市建设用地。二是通过矿山修复与周边发展同步合理规划,利用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城镇乡村发展,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与城乡生态文明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通过矿山修复工程的新理念、新探索,为后续矿山生态修复实践积累经验,起到示范作用。

  南宁园博园矿坑花园是南宁市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现实体现。

  (一)修复ECO,营造南宁园博园生态氛围南宁园博园矿坑花园矿坑植被恢复、水体修复后吸引了白鹭、斑鸠、翠鸟等动物前来繁衍生息,极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废弃矿坑恢复生机,成为南宁市山水田园旅游开发的新亮点,形成国内独具特色的矿坑生态修复示范园,也成为环境保护教育和科普研学的最佳载体,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完善城市设施,提升绿城品质南宁园博园项目及矿坑花园建设成为永久性公园,也是南宁人花红柳绿的生态“后花园”,使南宁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同时也促进顶蛳山公园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加快建设,并以“园”带“区”、辐射全市,促进南宁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升级完善,提升了绿城南宁的城市品质。

  (三)带动周边发展,发挥片区经济效益南宁市以园博园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南宁城市特色、生态优势,积极探索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并吸引外来投资商投资,培育了区域旅游、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餐饮、住宿的接待能力和档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推动了南宁旅游产业的升级,也促进了周边地块升值,促使南宁向“商贸、旅游、服务”等多功能、多支点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四)增强民众生态保护意识项目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并保留部分矿区矿业遗址,同时开展生态体验、环境教育等,充分保护和传承了矿区文化历史,增强了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