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生态环境保护语录(一)

发布时间:2023-12-06 14:00:47   来源:  小9直播平台/媒体聚焦

  资源开发,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市场需要。我们讲的资源开发,是符合社会主义商品市场需要的开发,因而是经济的综合开发,这种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

  ——习:《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1989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我省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资源和环境所承受压力将会更高,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肯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行制度、机制和法制的创新,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努力实现我省耕地占补平衡,继而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习:《依法行政保护耕地》,选自《福建日报》,2000年6月25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全力发展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有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所以,这是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习:《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选自《求是》,2003年第13期

  全省上下已形成了“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部门是不称职的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公民是没有社会公德的公民”的共识。

  ——习:《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选自《求是》,2003年第13期

  “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只要经济,只重发展,不考虑环境,不考虑长远,“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而不自知,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虽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只考虑自己的小环境、小家园而不顾他人,以邻为壑,有些甚至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建立在对他人环境的损害上,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自然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成为自觉行动,这是认识的第三阶段。

  自觉同自发相比,是一种积极的状态。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任何目标的实现,任何规则的遵守,既需要外在的约束,也需要内在的自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使其缩短从自发到自为的过程,主动担当起应尽的责任,齐心协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习:《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2003年8月8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单单是未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对环境造成污染,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既着眼当前,更考虑长远,承担起积极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习:《既要GDP,又要绿色GDP》(2004年3月19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是当前必须认真贯彻的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走一条正确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稳步的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习:《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2004年4月12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和谐的发展,单一的发展,最终将遭到各方面的报复,如自然界的报复等。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习:《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2004年4月12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是否认真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是否全面考虑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产品生产中,是否严格执行绿色环保和质量安全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自觉注意环境卫生、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等。

  ——习:《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2004年5月8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要完善考评内容,把发展思路是否对头,发展的策略是不是正确,能否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作为考察领导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内容。

  在考核中,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切实从单纯追求速度变为综合考核上涨的速度、就业水平、教育投入、环境质量等方面内容。

  ——习:《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人文环境指标》(2004年8月26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生态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风景名胜受到破坏,观赏价值就大打折扣;文物古迹遇到破坏,人文价值就荡然无存。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一旦破坏,旅游经济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发展旅游经济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保护是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科学合理的开发,才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积极有效的保护,才可能正真的保证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习:《发展“无烟工业”也要可持续发展》(2004年10月9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不能简单地推动欠发达地区去复制发达地区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合作重点放在优化产业体系和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转变上,放在推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放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上,放在资源集约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和支持,推动欠发达地区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习:《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2004年12月16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习:《全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2005年1月17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推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发展。按照以工补农和全方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主攻目标,通过加强完善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全面停征农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补贴,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方面提升与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

  ——习:《推进城乡一体重在统筹发展》,选自《经济日报》,2005年2月22日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古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说法,从某一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一对矛盾。

  ——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社会革命》(2005年2月23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当今世界都在追求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不能够实现的,它是人类的一个陷阱。所以,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社会革命》(2005年2月23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为啥说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自然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

  ——习:《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5月16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

  把“两座山”的道理延伸到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上,还启示我们,工业化不是到处都办工业,应当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

  “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

  ——习:《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2006年3月23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一对“两难”矛盾,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欠发达地区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的转变;才能实际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又保护好“绿水青山”。

  ——习:《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2006年9月15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积极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做优做强区域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推广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生产模式,着力构建信息化、多元化、社会化的新型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农田园林化、水利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和装备建设,形成具有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强高标准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促进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促进标准化的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提高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预警的水平。加强林业特色产业基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标准渔港、标准渔塘建设。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深入实施富民兴林和林业现代化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思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进一步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和“三农”对“三化”的促进作用,让农民主动参与“三化”进程,成为“三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及其成果的共享者。

  ——习:《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3月21日

  中国将着力建设生态文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兼顾经济性和清洁性的双重要求,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习2010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科学发展,就是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就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用科学的理念、开放的战略、统筹的方法、共赢的途径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习2010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面是积极主动、严肃认真的。我们认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各国共同利益,地球安危各国有责。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但我们仍然以最大决心和最积极态度,按照联合国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

  ——习2010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为了实现亚洲和世界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资源环境得到永续发展,我们亚洲各国应该统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我们愿意同亚洲各国一道,进一步从以下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亚洲和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的共同责任。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使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呵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第二,高度重视科技,支撑实现创新发展。在利用高新技术降低消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亚洲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潜力也很大。要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为亚洲各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发达国家要为技术转让提供便利,在保护知识产权前提下,实现技术共享。

  第三,坚持扩大开放,不断实现和谐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亚洲各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亚洲。要坚持和扩大市场开放,坚决反对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公正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好亚洲各种区域和次区域对话与合作机制,促进亚洲同世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继续加强合作,持续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亚洲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严峻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自应对和独善其身。应该继续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大力推动国际新兴产业合作,尤其是加强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合作,携手推进亚洲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五,着力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全球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根源。现在,亚洲每天生活在1.25美元贫困线亿人,约占亚洲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我们呼吁进一步完善促进平衡发展的国际机制,增加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规模,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推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确保可持续发展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地区国家和人民。

  第六,大力培养人才,推动实现全面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创新人才的成批涌现。要创造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养,使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习2010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国际社会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我们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实际出发,注重总结国内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扎实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中国以实际行动为节约能源资源、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保护人类生态环境作出了有益贡献。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可持续发展任务更为紧迫。我们在积极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增长、可持续增长、平衡增长的同时,将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加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力度。我们将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习2011年11月19日在妇女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