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24-02-29 08:16:24   来源:  小9直播平台/媒体聚焦

  文/郝吉明田金平 卢琬莹 盛永财 赵佳玲 赵亮 郭扬 胡琬秋 高洋 陈亚林 陈吕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工程科学

  一、前言中国工业园区建设始于改革开放,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全国已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园区有 2543 家,形成了丰富多样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园区贡献了全国 50% 以上的工业产出,对支撑制造强国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等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中国总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十八大”以来,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作为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五大重大国家战略之一,区域协同性、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能力慢慢地加强,资源配置效率全方面提高。长江经济带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引领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沿江发展工业是全球较为普遍的战略布局与选择。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水运便捷,水资源丰富,相对内陆环境容量较大,享有工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经济带工业系统贡献了我国诸多产业的“半壁江山”,沿江已形成多个有全球影响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是长江经济带承载制造业集聚的重要产业空间,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阵地。长江经济带多年快速地发展,导致长江长期无序发展和过度开发,沿江工业集聚、园区密布,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大,累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压力和风险持续加大,已超出其自身承载能力。工业园区密集且布局不合理、产业体系偏重、园区管理粗放等问题较为严重。《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白准确地提出保护和改善水环境,重点是严格治理工业污染。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水、土、气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工业园区生产活动集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大。随着长江沿线企业逐步撤出和大量企业进入园区,园区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及环境等诸多挑战进一步加大。因此,准确揭示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的发展特点,把握好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对全方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具备极其重大决策支撑意义。本研究立足工业园区发展的共性特点,通过一系列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产业特点、能源基础设施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园区用水排水情况等现状,定量揭示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的发展特点,识别园区绿色发展存在的主要挑战,提出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策略,为决策参考提供支撑。

  二、技术路线 是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示意图。以长江经济带 9 省 2 市(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江西、江苏、浙江、重庆、上海)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为对象,通过构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数据库,从园区空间分布、主导行业、基础设施、用水排水、环境绩效等多方面摸清园区家底,并识别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着重关注空间布局、产业体系、温室气体排放及水量、水质、水安全等重点领域,进而从上下游一体强化顶层设计、全生命周期建设绿色园区、科学精准治污破解化工围江等角度,运用多准则决策方法,探究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路径,形成决策参考。

  支撑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来自:各省市统计年鉴;园区有关数据来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洁生产与工业生态研究中心搭建的园区数据库。园区数据库包括园区基础信息、空间坐标、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能源基础设施基础信息(细化至分机组的容量规模、技术类型、能源效率、投运时间、冷却方式等)、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为核心的环境基础设施的基础信息(容量规模、工艺流程、负荷率、污染物去除率、投运时间、空间位置等)、园区土地面积开发利用情况及园区开展的绿色低碳循环创建等。能源基础设施主要指在园区物理空间内布局的热电联产、热力厂、发电厂、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或发电)、危险废物焚烧、生物质能热电联产等类型。同时,还开展了大量的园区现场调研,与园区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基础设施运营商等进行访谈获得数据资料。基于此,分析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分布情况、园区能源基础设施机组容量结构、工业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取水水源结构、各省(市)绿色低碳循环示范试点园区数量、能源产出率和水资源产出率、绿色发展指数等,对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形成整体判断,进而支撑主要挑战和对策措施研究。

  根据 2018 年《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长江经济带 9 省 2 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省级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共有 1045 家,占全国国家级和省级园区总数的 44%(见表 1)。表 1长江经济带各类工业园区占比

  1. 上游到下游,工业园区分布数量整体增多长江经济带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的数量分布,从上游(四川、重庆、云南、贵州,311 家)到中游(湖北、湖南、江西,322 家)再到下游(安徽、江苏、浙江、上海,412 家)呈现显著增加。省级开发区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四川省东部、湖南省和上海市开发区密度更高。园区对沿江各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工业贡献大多超过所在省 / 市的一半,园区不但是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主力军,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如贵州省的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公司数和工业产值在全省的贡献均超过 70%;江苏省工业园区贡献了 50% 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 60% 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80% 以上的进出口总额。2. 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呈趋同态势对长江经济带 1045 家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按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为,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排名前三的产业依次为电子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见图 2a),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前三的产业依次为装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见图 2b),国家高新区排名前三的产业依次为装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见图 2c),省级工业园区排名前三的产业依次为电子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餐饮制造业(见图 2d)。综合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呈现两个特点:装备制造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是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呈现明显的趋同态势;省级工业园区的各类产业分布则比较分散。

  基础设施共享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基础设施服役周期长,其资源环境影响具有长期锁定特点,因此基础设施是推进园区绿色发展重要的着力点之一。本研究分别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和省级园区的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进行定量分析。1. 工业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长江经济带 1045 家园区中,共有 386 家园区在其物理边界内建设有热电厂、发电厂、供热厂等集中式能源基础设施,共包括 1820 个在役机组,总装机容量 209 GW,占 9 省 2 市同年发电装机总容量的 37%。从园区能源基础设施的一次能源结构看,燃煤机组和天然气机组占绝对主导,装机容量分别占 84.2% 和 11.3%。从图 3 可见,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的在役能源基础设施机组的容量结构呈 “大容量机组少,小容量机组多”的特点(即“大少小多”),将园区的小容量机组进行规模升级可带来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

  2. 工业园区能源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环境绩效通过进一步量化分析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在役能源基础设施的能源效率和环境绩效,将设施绩效和全国中等水准及领先水平分别进行对标比较,以识别园区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和提升潜力。整体看来,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在区域环境影响中具有较显著的影响,园区能源基础设施总体的能源效率与全国中等水准相当,环境绩效则优于全国中等水准。从能源效率来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洁生产与工业生态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为,全国 1820 个园区在役能源基础设施机组的平均供电效率为 39.0%,与同年全国供电效率中等水准(38.5%)基本持平。从环境影响来看,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能源基础设施 2014 年度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为 8.6亿t、80万t 和113万t,分别占长江经济带 9 省 2 市总排放量的 26%、12% 和 17%。从环境绩效来看,长江经济带园区能源基础设施总容量的 99.5% 为火力发电,其环境绩效整体优于全国火电的平均水平。

  1. 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水十条”要求,2017 年年底前,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平均完成率为 96.8%,在线监控装置建设平均完成率为 96%。目前园区工业废污水处理方式分为园区自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依托园区外的城镇污水厂处理两种方式,分别占总数的 40% 和 60%。长江经济带 108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物理边界内共建有 209 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绝大多数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同时处理园区内的工业废水和园区外的生活垃圾污水,每年实际处理污水 29.7亿t,工业废水占比仅为 29%。长江经济带不一样的区域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废水排放去向差异较大(见图 4)。上游和中游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为 1.1亿t/a 和 1.0亿t/a,下游地区为 9.8亿t/a。通常,让水受到污染的东西排放量与废水排放量成正相关关系。园区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基本满足这种相关关系,而氨氮的排放量则不完全与废水排放量成正比。下游地区的园区对氨氮的去除率较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下游部分地区较为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倒逼园区及企业加强生产废水的处理,以及水污染去除技术的升级所致。

  图 4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

  2. 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取用水特征长江经济带 108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取水量为 57.5亿m3 ,占当年全国总供水量(6040亿m3 )的 0.95%。相比于全国中等水准,园区的单位水资源的经济产出率较高。园区取水水源类型丰富,但结构不均(见图 5)。园区取水结构中,地表淡水仍为最主要的用水来源,占取水总量的 67.5%;区外自来水供应为园区第二大水源。

  1. 园区开展绿色发展示范试点创建情况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循环、生态化发展。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等部委相继发布多项政策,推动园区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工业园区中,较多园区积极开展了绿色发展相关创建工作,并列入国家相关部委的示范名录。图 6 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示范试点园区的数量分布示意图。可见,下游四省(市)获得各部委认证的绿色发展类示范园区,在总体数量上明显占据优势。

  2. 基于典型指标的园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运用能源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单位经济产出污染物排放量等典型指标,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对长江经济带主要园区的绿色发展绩效做多元化的分析。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产出率范围在 0.40万~82万元 /tce 之间(见图 7a),能源产出率在 5万元 /tce 及以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占 47%;能源产出率在 15万元 /tce 及以上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占 16%,其中上游 4 家、中游 7 家、下游 6 家。水资源产出率指标分布见图 7b,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水资源产出率范围在 0.01万~3.75万元 /m3 ,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差异较大。

  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范围在 0.01 ~ 2.98 kg/ 万元,低于 0.1 kg/ 万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比 51%;高于 0.2 kg/ 万元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比 25%。中下游园区污染排放集中,与 2015 年相比,近年来单位 GDP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加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占 12%,大多分布在在中下游地区;单位 GDP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 60% 以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占 53%。多数园区在近五年污染物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但减排挑战依然艰巨,且园区间差异较大。

  3. 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结果运用前期建立的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指数做多元化的分析,并与其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评价结果作比较(见图 8)。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指数在 6~86 分,其中平均分(50)以上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游占 13%,中游占 22%,下游占 65%,下游园区绿色发展指数优于中上游。从绿色发展水平分析,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整体略高于全国园区的中等水准,但上、中、下游园区差异大,上中游省份的园区在国家推行的园区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创建工作中明显落后于下游园区。以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上游园区有 87%、中游园区有 78%、下游园区有 35% 尚未达到绿色发展中等水准,实现长江经济带园区绿色发展整体性跨越,仍面临较大挑战。图 8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指数注:图中红色线代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平均水平。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压力和风险持续加大,已超出其自身承载能力。基于对工业园区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发展的经济贡献、区位分布、产业布局、能源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及取排水情况等现状的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挑战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长江经济带 9 省 2 市在资源环境、经济基础、交通环境等方面发展条件差异较大,造成长江经济带园区发展和管理上的水准存在非常明显差异,地区间发展差距明显。“十八大”以来,国家尤其重视园区绿色转型和创新发展。大量国家层面重要文件中,均提出了许多与园区生态化、绿色发展相关的内容。但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之间、国家级园区与省级园区之间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层面存在比较大差异,多数园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仍停留在“合规”层面,未能在主观层面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化发展理念。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在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中的地位尚不突出,园区转型动力机制仍不足。在产业发展方面,“大数据 +”、智能制造、“互联网 +”已成为大多数园区转型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但多停留在初级阶段,围绕科技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和创新生态,增强园区技术底蕴和创新资源,实现现有制造业和研发相结合,逐渐增加制造业的科技含量水平,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并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仍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当前,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已形成临江布局的格局,但园区产业体系失衡,形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等产业高度集聚,上、中、下游园区主导产业差异不明显,分工协作尚待强化,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其中,“化工围江”尤为突出,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失衡的典型代表。上游地区以化工作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偏多。长江沿线 个中心城市分布不同规模和门类的工业园区共 490 个,其中以化工为主导的园区有 103 个,沿江省份化工产量占到全国的 46%,临江 1000 m 范围内企业数从 2000 年的 149 家增加到 2017 年的 715 家。近年来,石油和化工产业项目出现自下游向长江中上游转移的态势。沿江工业园区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的工业发展,但空间布局的敏感性、脆弱性,让长江长期背负着过重的包袱,也给长江带来了重大的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隐患。从绿色发展水平分析,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整体略高于全国园区的中等水准,但上、中、下游园区差异大,上、中游省份的园区在国家推行的园区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创建工作中明显落后于下游园区。以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分析结果看,实现长江经济带园区绿色发展整体性跨越,仍面临较大挑战。

  基础设施共享是工业园区的重要特征,也是园区绿色发展的关键支撑,其中能源基础设施是园区最重要的一类基础设施。研究显示,2014 年全国 1600 余家工业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当年全国总排放量的 18%,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则占全国园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37%,园区应勇担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排头兵。在园区能源基础设施方面,长江经济带国家级和省级园区有 1820 个在役热电联产、热力、发电机组,总装机达 209 GW,占 9 省 2 市发电装机总容量的 37% 左右。从燃料结构分析,这些在役机组 84% 左右为燃煤机组,容量结构呈现出“大容量机组少,小容量机组多”的特点,即 300 MW 及以上的大容量机组占园区在役总装机容量的 79% 和总数量的 19%,而 30 MW 及以下的小容量机组则分别占 7% 和 65%。总体而言,大容量机组的综合能源效率高于小容量机组,园区能源基础设施的直接碳排放占园区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平均在 75% 左右,在区域大尺度优化能源结构的同时,推动基础设施低碳化对园区温室气体减排意义重大。园区大量的小容量机组的升级及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应用,将会带来显著的节能、节水、减碳等协同效应,需要流域开展一体化统筹。

  在环境基础设施方面,长江经济带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基本补齐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备和在线监控装置建设的短板,但这仅是园区水污染防治的 “规定动作”和基础要求。在现行标准及实际管理中,园区工业废水偏重 COD、氨氮等常规指标,对有毒有害、持久性有机物等特征污染物和新兴污染物,以及生态安全等指标缺少通盘考虑,都会存在生活垃圾污水和工业废水混合处理的现象,由此可能引发潜在的环境风险和隐患。未来还将面临着排放提标、再生水回用等诸多压力。靠水吃水,沿江园区和企业一致认为区域水量丰沛,尚未控制从江河取水总量,水资源费用低,用水成本在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中占比小,未起到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对全过程水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缺少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认识园区及企业用水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尚未建立从取水到排水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工业园区对沿江各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工业贡献大多超过所在省(市)的一半,园区不但是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主力军,也是经济稳定的压舱石,一定要坚持制造强国战略不动摇,坚持工业园区主阵地不动摇。为此,要着力工业园区绿色转型,打造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提出园区绿色发展的策略建议如下。

  全面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新发展理念和长江大保护精神,全面深化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议由生态环境部牵头,会同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与信息化部、商务部、科学技术部等部门,整合已出台的各类园区优惠政策,梳理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项目体系,划分主导产业类型,分区域、分等级对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提出差异化规定要求,出台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建立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报告制度,定期发布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报告。特别是上海、浙江、江苏等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要率先垂范,积极打造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重点在以下方面形成突破:①全流域协同发展,构建以园区为载体的现代产业体系;②科技引领,全方面推进园区及企业产业数字化和生态化;③深化能源水资源双控,开展碳生产率倍增行动,明显提升资源能源产出率;④强化园区可持续水管理,构建流域 – 园区 – 企业 – 装置多级水风险防控体系;⑤实施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化、低碳化改造,构建基础设施间能源 – 水产业共生体系,提高余热利用率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

  实现园区工业系统、能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全覆盖,全生命周期建设绿色园区。工作重点:①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推进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管理,“一园一策”与区域流域统筹相结合,实时动态地摸清园区“物质能量代谢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家底”,从系统工程和全生命周期视角,强化园区系统优化;②以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突破带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以大企业、大园区为核心,构建产品间、企业间、区域间协作的动 – 静脉耦合产业链接和共生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③综合运用节约、提效、开源等措施,深化园区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土地资源开发总量和资源消耗强度双控,推动园区持续提高碳生产率,部分园区碳排放先达峰,起到引领作用;④实施更严格更透明更及时的安全环境监管,在常规污染物控制达到较高水准的同时,持续完善排放标准,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特别是加强新兴污染物引起的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防控;⑤推进园区和区域能 – 水统筹,建设清洁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绿色能源体系及能源 – 环境基础设施共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