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北京市加强城市周边垃圾处理的建议”答复摘要

发布时间:2023-09-20 16:32:51   来源:  产品展示

  (一)政策保障情况。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城市垃圾处理工作。2009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全方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生活垃圾处理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同时提出了“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的工作目标。2012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2013年,制订并实施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及责任分工。201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解决垃圾处理设施落地难问题。2016年,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表决通过《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水准的意见》,对统筹做好首都城市工作、提高城市工作水平做出战略部署。

  (二)生活垃圾处理情况。2015年,我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790.33万吨,日均2.17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2015年,全市投入运行的垃圾处理设施共35座,设计解决能力2.19万吨/日。其中,填埋能力为1.21万吨/日,堆肥能力为4650吨/日,焚烧能力为5200吨/日。

  近3年来,全市垃圾清运量呈现出明显增长态势,2014年、2015年垃圾清运量分别增长9.3%和7.7%。参照近年来年均增长7%计算,2016年垃圾清运量预计达到845.65万吨,日均2.33万吨。就目前看,在一批新建设施投入运行之前,仍一定要通过填埋原生垃圾解决,导致填埋场库容迅速下降,全市生活垃圾处理仍未摆脱紧平衡状态。

  (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为有效解决垃圾处理紧平衡问题,落实《实施方案》,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签订年度《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目标责任书》。2012年以来,我市有关部门按照“定期调度、专项协调、重点推进”的工作模式,加大协调力度,督促属地政府、责任单位快速推进项目审批和建设。截至2015年底,《实施方案》中明确的44项建设任务已经建设完成16项。一批重大骨干焚烧、生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取得较大突破,2016年,延庆、董村综合处理厂以及南宫、高安屯二期、海淀大工村焚烧厂等处理设施将投入运行。届时新增生活垃圾解决能力5350吨/日,焚烧、生化等解决能力将达到1.52万吨/日,资源化方式处理比例接近70%,标志着我市生活垃圾处理已完成由传统填埋方式向资源化解决方法的转变。同时,阿苏卫、顺义、密云、怀柔等焚烧厂已经开工建设,到“十三五”中期,将新增焚烧解决能力8400吨/日,生化解决能力950吨/日,焚烧、生化等解决能力将达到2.44万吨/日,资源化处理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十三五”期间,我市还规划布局了鲁家山二期、安定、新机场等焚烧厂建设,将根据生活垃圾处理实际的需求适时启动。

  (四)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目前,北京市垃圾分类采用“大类粗分”原则,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初步建立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我市自2010年开展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建设以来,截止到2015年底,已建成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3759个,占全市有物业小区的80%。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工作覆盖人口达800万人以上,配置户用垃圾桶400多万套,设置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站5万余个,配置各类厨余垃圾收运车1000余辆,改造密闭清洁站750多座。全市年处理厨余垃圾13余万吨,占全市生活垃圾总量的1.6%,再生资源回收500万吨,有效促进了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高。

  几年来,我市重点对已达标的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的日常运行加强管理,实施了“日检查、月考评、季评价、年汇总”的检查考评制度,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个方面做综合评比和考核。全市招募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2万余人,开展培训、宣传和普及垃圾减量与分类知识,现场指导和引导社区居民投放。

  (一)快速推进《实施方案》中剩余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继续巩固“定期调度、专项协调、重点推进”的工作模式,快速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今年,南宫、海淀大工村、朝阳高安屯二期等焚烧厂形成解决能力,可有效缓解海淀区乃至全市生活垃圾面临的难题;年底前完成丰台区综合处理厂项目建设,力争阿苏卫焚烧厂、怀柔焚烧厂、密云综合处理厂、通州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厂主体工程建设过半,确保《实施方案》中各项工作任务平稳有序完成。

  (二)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工艺审查及研发技术。我市有关部门继续按照“成熟加先进”的原则,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工艺审查,持续关注和跟踪国内外环卫技术发展及新技术应用实例的运作情况。搭建孵化器平台,促进生活垃圾热解气化、飞灰高温熔融、渗沥液处理以及填埋场升级等新技术发展,为焚烧、生化的替代研发技术创造有利条件,为新技术在我市垃圾处理上的应用和推广进行有益尝试,不断丰富垃圾处理技术体系、完善垃圾处理结构。

  (三)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处理“十三五”规划。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优先解决填埋能力不够和焚烧、生化设施布局不合理问题,适度超前规划建设资源化处理设施。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同时做好城市规划,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垃圾处理设施与其他民用住宅之间设定标准的安全防护距离。逐渐完备生活垃圾异地处理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垃圾受纳区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各区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积极性。推动建立产业联盟,搭建运营企业沟通交流平台,推动实现人才、运营、维修队伍、耗材采购、垃圾物流等协同共享。

  (四)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市行业主管部门统一调度全市垃圾处理工作,搭建生活垃圾处理运行调度调控核算综合平台,集中管理、统一调度,优化垃圾供应调配管理。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监管考评办法,建立完整考评机制。建立设施在线监管系统,发挥监测数据对设施运行进行监控预警的作用,提高利用大数据和云平台对设施运行进行监管的能力。在驻场联合监管进行有益探索的基础上,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家系统,逐步完善覆盖焚烧厂、综合处理厂的第三方监管工作长效机制。

  (五)加快研究落实人均垃圾产生量零增长。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效果为导向,通过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大力推动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在源头的结合,建立健全垃圾和再生资源登记排放制度,理顺垃圾和再生资源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环节和渠道,完善政府部门运行监管、数据信息共享和交易服务的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垃圾产生量增长控制方案,依法分解落实任务,通过限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推行净菜进城、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倡导生产者回收等措施,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持续加强宣传沟通,发动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继续开展周四垃圾减量日、中小学校专题宣传、垃圾文明一日游、垃圾分类进社区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全社会参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六里屯垃圾卫生填埋场主要承担海淀区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我市在垃圾处理设施的环境污染控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委托专业检验测试机构每月对垃圾处理设施进行一次废水、废气、噪声等环境监视测定。二是环保部门每季度进行一次监督性监测,内容有渗滤液、地下水和场界恶臭污染物等,确保项目运行符合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标准。下一步将按照新环保法等要求,加大对超标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及时提出整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