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下一个万亿级“风口”

发布时间:2024-07-15 12:52:21   来源:  产品展示

  有“土十条”之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5月31日正式出台。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继大气污染防治后,土壤污染将成为中国重拳治理的又一领域。能预见的是,万亿元级土壤修复市场将加速启动,土壤修复成为环保产业下一个“风口”。

  覃海芳住在广西环江县,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不少有色金属企业聚集于此。2001年,环江县遭遇特大洪灾,上游一家选矿企业尾矿库垮塌,尾矿被冲进农田和耕地。“被污染的土壤达上万亩。”覃海芳说,地上光秃秃的,泥土非常硬,村民种什么都长不大,农作物重金属超标。

  这是我国部分土壤被污染的一个缩影。在国内,土壤污染物大致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最重要的包含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和过度营养等类型。

  环保部与国土资源部2014年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分别占比为11.2%、2.3%、1.5%和1.1%。我国严重土壤污染区就达320个,约548万公顷。

  如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无疑是土壤修复的关键。事实上,我国多地早已开始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大环江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是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最先探索的工程之一。”广西环保厅重金属污染防治处处长陈继波说,2010年,环江县借助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技术,实施了这一工程。专家们在污染土壤上撒石灰,努力让土壤钝化,再种上蜈蚣草,以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

  “如今,被污染土壤中的铅、镉和砷下降幅度都超过10%。当地稻米含砷达标率达100%。”广西河池市环保局局长覃献生说,环江流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卓有成效,但仍属小范围探索,整体上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耕地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环保专家告诉半月谈记者,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只有对污染进行详查后,才能确保治理工作更精准。”陈继波说,目前我国对土壤污染现状的掌握属于粗查,每64平方公里设一个点,缺乏详细调查,这对土壤治理而言远远不够。

  同时,投入巨大、资金瓶颈也是土壤修复不能承受之重。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约有333万公顷耕地因遭受污染而不宜耕种。据此计算,完成全国污染土地治理,所需资金将非常惊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系副教授蓝虹表示,即使采取土壤修复成本较低的植物修复法,每公顷耕地的修复成本也将达到30万元,所需资金总额高达6万亿元。

  相关环保的人表示,土壤治污更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方式,对污染的土壤加强监测监控,不让污染事态继续发展。事实上,对污染土壤监测能力低下,是我国治理、修复污染土壤的难点所在。

  西部一名环保局工作人员说,目前我国不少涉重金属企业有色冶炼废渣除自行利用外,基本只存不转,长期堆存现象普遍,引发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隐患。而且,基层环保监管人少、任务重,不少执法人员对重金属行业工艺、设备和治污设施看不懂、谈不清、查不准。

  “土十条”提出农用地详查2018年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2020年完成。土壤治污、土壤修复的机会之窗已经打开。

  “与大气、水污染治理相比,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刚刚起步,总体差距较大。可一旦市场打开,其规模将远大于大气和水污染的治理。”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表示。

  广西环保厅总工程师邓超冰说,下一步,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区域环保部门的投入,全面加强环境监视测定、监管和应急能力建设,同时建立环境风险和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备案制度。

  围绕关键技术,加大研发与应用力度,可促成科研与治污的双赢。“我国拥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土壤修复矿物技术,只要各级政府足够重视并给予配套政策,土壤修复改良有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国科学院地质专家刘建明博士说。

  采访中,一些科研人员建议,可分类型对土壤治理采取不同形式的治理模式,探索“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对土壤做修复。此外,一些环保企业负责人认为,通过PPP、BOT等模式,更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半月谈记者夏军)